家卫计委公布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

2015-07-01 5050 来源: 星辰在线-长沙晚报
  我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.1厘米我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155.8厘米,国家卫计委公布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全国成人超重率达30.1%




数据来源:《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》制图/王斌

  国家卫计委6月30日发布《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15年)》,分析评估了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。十年来,我国人长高多少?增重几何?主要面临哪些慢性病的困扰?报告对国民健康数字进行了大起底。

  身高

  成年男性平均167.1厘米,成年女性平均155.8厘米

  报告显示,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.1厘米和155.8厘米。与2002年相比,6岁至17岁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.3厘米和1.8厘米;农村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.1厘米和3.5厘米,农村居民身高增长幅度高于城市。以12岁年龄组为例,十年间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3.8厘米和2.3厘米,农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.1厘米和4.4厘米。

  专家分析

 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认为,城乡居民身高的增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,也说明居民营养状况得到改善。

  对于我国人平均身高与日、韩等国的比较,专家指出,除遗传因素外,影响人发育生长的主要有营养、疾病和体育锻炼。在骨骺线闭合前,孩子要多吃蔬菜、牛奶、牛肉等食品,保证充分营养。同时,可以多参加跳绳、游泳、篮球、慢跑、跑楼梯等运动,保证充足睡眠。

  体重

  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,成人超重率高达30.1%

  报告指出,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,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.2公斤和57.3公斤。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.1%,肥胖率为11.9%,比2002年上升了7.3和4.8个百分点,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.6%,肥胖率为6.4%,比2002年上升了5.1和4.3个百分点。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,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。

  专家分析

  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指出,超重肥胖是引发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癌症等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儿童时期的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,加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为重要。

  他介绍,在对肥胖的监测中发现,我国居民在谷类、蔬菜类方面相对欠缺,但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。这次报告显示,我国居民脂肪类饮食已经超过30%,而食物营养指南推荐的标准是25%至30%。

  营养

  城市女青年营养不良状况加重

  消瘦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问题

  数据显示,10年间,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,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,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,脂肪摄入量为80克,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,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,能量需要得到满足。与2002年相比,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.0%,降低2.5个百分点。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.2%和9.0%,比2002年降低3.1和4.4个百分点。

  报告指出,在成人中,我国多数群体营养不良率有所降低,但农村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率仍然较高,城市青年女性的营养不良状况有加重趋势,需要予以重视。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,消瘦仍然是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的营养不良问题。

  专家分析

  “合理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础。”赵文华说,营养不良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弥补、不可逆转的,不仅造成体格、智力发育迟缓,而且大大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,因此要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工作。

 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,消瘦、贫血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等问题需要高度关注,应采取更加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予以保障,提高他们的营养水平。目前,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推动营养立法,将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政府部门的职能,全面推动营养改善工作。

  慢性病

  心脑血管病等为主要死因

  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5.2%

  报告显示,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/10万,占总死亡人数的86.6%。心脑血管病、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,占总死亡人数的79.4%,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.8/10万,癌症死亡率为144.3/10万(前五位分别是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食道癌、结直肠癌),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/10万。经过标准化处理后,除冠心病、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,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。

  在各种慢性病中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5.2%、9.7%和9.9%,癌症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约4%,2013年发病率为235/10万。

  专家分析

  王国强分析说,吸烟、过量饮酒、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、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、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、生活压力,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

  “慢性病的患病、死亡与经济、社会、人口、行为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。”王国强说,一方面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,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,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,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;另一方面,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,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,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,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。

  面对慢性病的严峻形势,如何加强防控?我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建议,一是要健全服务网络。慢性病的诊断和明确需要专科医生,同时,由于慢性病往往伴随数十年,对于日常医疗服务、病情监测要求较高,需要经常回访,并给予日常饮食、锻炼指导等,还需要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护士的全程监管;二是慢性病防控中不能缺位的就是患者本人。患者要学习补充健康常识和所得疾病的相关知识,下决心矫正自己不良生活方式和嗜好,为后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基础。

  为您答疑

  1、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存在哪些问题?

 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,从调查结果来看,我们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的供给比分别为47%、58.8%,低于推荐量的下限60%。然而,来自脂肪的供能比例持续增高,其中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摄入量明显增加。

  另外,我国居民吃饭用盐虽有所下降,但仍然处在较高水平;奶类、水果的摄入量与推荐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;大豆类食物消费量仍然比较低。针对这些问题,建议对于不同的人群实施分类指导。

  2、居民该吃什么,怎么吃?

  针对这个问题,王国强表示,对于普通人群,应当以《我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为指导,合理地搭配食物,坚持适量运动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;对于超重、肥胖等营养过剩的人群,要均衡地膳食,积极地参加身体锻炼,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,合理地搭配三餐。

  此外,对于贫血、消瘦等营养不良的人群,建议要在确保摄入足够主食的前提下,增加奶类、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,保持膳食的多样性,满足身体对钙、铁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需求;对于婴幼儿及孕产妇等特定人群,要特别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。所谓1000天就是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的2周岁,这一段时间的营养状况将对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、智力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
  3、居民养生要注意哪些问题?

  王国强说,大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,推广中医传统运动,比如说太极拳、五禽戏、易筋经等等这些活动,开展膳食、药膳的食疗,发挥传统中医养生的特色。同时,对中医养生要理性、科学地认识和运用。

0731-86205825